体育教研室开展学习相关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
2021年10月26日下午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学习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并对体育课的课程思政的开展与深入进行了研讨与发言。
许文龙老师谈到学校应组建专门的开发队伍,以体育调研组为中心,协调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等,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明确各自职责,最终开发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体育教师应为积极寻找资源,培养复合型教师群体,不断学习和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带动课程发展。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优化素质教育体育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通过培训、调研、校外学习等,全面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进程。例如,体育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握教学方向。通过教学评估、职称晋升、人员调动和表彰等方式,将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作为硬件,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金小钰老师指出,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先进人物往往凝结着本项目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各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在课堂中穿插典型人物或队伍的先进事迹,如集体运动项目可弘扬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女排精神”中汲取“振兴中华”的养分;学生在进行较大强度运动、需要较强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可通过宣扬“西藏登山精神”激发学生愈挫愈奋的耐力、勇攀高峰的信心;荣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誓言也可渗入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在运动中敢打敢拼的决心和勇气。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师选树体育人物典型配合教学实践,既有助于学生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学习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而且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耐挫力和定力,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袁世玉老师建议建立完善集体研讨制度。要充分发挥体育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完善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每学期组织不少于 3 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题研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引导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共生性。
牟晋远老师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做到体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在上课中,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制定出有效的体育教学计划,并且能够展开因材施教,另外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契合度,也能够保障体育教学从“约束”到“教化”的转变,消除学生们对于进行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能够客观积极的面对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将“意志锻炼、道德行为养成”等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结合。要创新教学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融入思政教育。为了保证高职体育课程充分的融入思政教育应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去全面提高自身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能够在活动的当中感知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相关的优良品质,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有效的将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借助于像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的接受思想教育,遵守相关的规律,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在活动中既能够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也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们能够在竞赛中感知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相关的道德,保障了体育教育中有效的融入思政教育。
黎瑞琦老师强调一方面要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体育课程涵盖体育实践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课内部分需要集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拓展体育课程视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项目课程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思政教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要引导学生在锻炼中对体育道德标准进行实践。课外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规则意识,树立正确荣辱观、输赢观。这些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是学生身体力行的过程。此过程是思政教育极好的一个实施平台。体育课程思政也必然做到课内、外的全覆盖。将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参与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期末体育成绩并计算第二课堂学分,让教师和学生都充分重视课外体育思政,从而建立涵盖“课、测、练、赛”,全方位、多环节、全覆盖的体育思政课内、外一体化实施途径。另一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助力根据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建设。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更需要体育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加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级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软件和教学平台建设中不断完善升级,现已成熟运用于各项教学管理和平台建设中。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框架,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管理和沟通平台。实现高效管理,更好了解学生,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