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战疫 温暖同行

目录


第一篇:不同人群防控指南

一、普通居家人员

二、出行人员

三、居家隔离人员

四、特定行业人员

五、老年人防控

六、儿童防控

七、学生防控

第二篇:特定场所防控指南

一、幼儿园(或学校)防控指南

二、养老院防控指南

三、办公场所防控指南

四、交通工具防控指南

五、公共场所防控指南

六、居家隔离防控指南

第三篇:通用指南

一、口罩使用指南

二、洗手指南

三、心理调控指南

第一篇:不同人群防控指南


一、普通居家人员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做到非必要不外出。

2、准备好居家必备物品。家庭体温计、口罩、家庭消毒用品等用品是居家防疫的必备用品,一定确保居家期间的居家防疫用品配备齐全。

3、规范、正确的使用、处理口罩。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可以二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需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

4、做好个人防护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时保持手卫生,做到勤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直接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肘处的衣服遮掩口鼻。加强个人的体育锻炼,均衡膳食,提高自己身体的免疫力。居家期间,还应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卫生干净、整洁,定时进行消毒。

5、做好健康监测。保证体温一日三测,一旦出现如发热、干咳、咽痛、腹泻、胸闷乏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二、出行人员

1、短距离出行应佩戴好口罩,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量乘坐私家车或步行出行。

2、配合各个场所防疫要求。自觉出示健康码并接受体温测量。

远距离出行应秉持错峰出行的原则。提前确定航班或车次的信息,全程佩戴好口罩,尽量使用手机APP扫码登机或上车,减少不必要接触,与他人保持1米安全距离。如有必要,应配合当地部门自觉进行14天居家隔离。

3、如需入住宾馆,应配合宾馆做好登记,配合其防疫期间的防疫要求。

4、外出就餐应配合餐厅自觉出示健康码,进行体温检测。就餐前,应用酒精湿巾、免洗手液等卫生用品擦拭手。就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快,且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三、居家隔离人员

1、场所要求

①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如果条件不允许,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② 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

③ 房间不应使用空调,尤其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

④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⑤ 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2、管理要求

① 应在社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②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其日常生活、用餐尽量限制在隔离房间内,拒绝一切探访,其他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

③ 隔离房间内活动可不戴口罩,离开隔离房间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④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⑤ 如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⑥ 孕产妇可进行正常产检,应当提前预约,避免集中候诊,做好防护,尽量缩短就医时间,回家后及时洗手。

⑦ 患有基础疾病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应当按时服药,不宜擅自停药。药物储备不足时,可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药,也可由家属代取药物,就医时做好自身防护。

3、卫生防疫要求

① 保持家居通风,每天尽量开门窗通风,不能自然通风的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② 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③ 自己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戴口罩前后,均应当洗手或手消毒。擦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

④ 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如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消毒。

⑤ 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进行清洗和消毒。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四、特定行业人员

1、公共交通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

① 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

② 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

③ 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

④ 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2、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

① 建议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穿戴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者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护目镜,穿工作鞋或者脚靴、防水靴套等等。

3、在现场开展病例或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① 建议穿戴一次性的工作帽、工作服、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

② 跟被调查对象保持一米以上安全线距离。

③ 对于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开展调查时,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护,除了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手套、防护服之外,口罩要戴更高级别的N95、N99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另外还需要防护面屏、护目镜,穿工作鞋、胶靴、防水靴套等。另外,对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调查,也可采取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避免和病例直接接触。

4、采集呼吸道标本的人员,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病毒检测的工作人员

① 建议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双层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戴N95、N99的防护口罩或医用口罩,或过滤式呼吸器,加上防护面屏,穿工作鞋、脚靴、防水靴套等等。必要时候根据环境需要还要加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

5、对病例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的人员

① 建议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在一次性手套外面戴长袖加厚橡胶手套,以及医用一次性防护服,N95、N99的防护口罩,加工作鞋、脚靴、防水靴套,围裙、防水隔离衣等等。

② 消毒人员要使用动力送风的过滤呼吸器时,要根据消毒器的种类选配尘毒结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化学品的防护工作。


五、老年人防控指南

1、确保老人掌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个人防护措施、手卫生要求、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2、面对疫情,老年人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要过度恐慌,要科学防控,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公共浴池、棋牌室、麻将馆等地。

3、必须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和部位;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从公共场所返回后,要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进行室内擦拭消毒。

5、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烟酒对传染病预防没有任何好处。

6、注意食品卫生。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前往售卖禽类、野生动物等活体动物的市场。避免接触或食用未高温处理过的动物产品。

7、合理适度锻炼身体,可利用室内空间活动。保证充足和规律的睡眠,保持身心愉快。

8、冬春交替季节的温度变化较大,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做好慢性病管理。

9、家中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记住所在辖区发热门诊的电话,有任何疑问可以致电咨询。

10、避免接触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如果近期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或者疑似感染者有过接触,要尽快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听取医务人员的建议。

11、自己感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如果出现发热或咳嗽等可疑症状,应主动戴口罩,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在疫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情况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12、主动学习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相关知识,注意获取由权威机构发布的防病知识和疫情信息,增强对虚假和错误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防止上当受骗。老年人的家人要发挥督促教育作用,帮助老年人落实好相关防控措施。


六、 儿童防控指南

1、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

2、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

3、选择人少,通风良好的地方玩耍。

4、外出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

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手。

5、家长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预约时间进行预防接种。

6、家长或看护人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咳嗽。

7、不亲吻孩子,不用嘴吹食物,也不要嚼过后喂给孩子。

8、当家长或看护人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应避免与孩子继续接触。

9、有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史或新冠病人接触史的儿童,应及时向社区和学校报告。


七、学生防控指南

1.寒假期间

① 有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② 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③ 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

④ 寒假结束时,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2. 返校途中

①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② 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③ 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④ 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⑤ 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

⑥ 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⑦ 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微信图片_20210119213245.png

第二篇:特定场所防控指南


一、 幼儿园(或学校)防控指南

1.返校前有过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

2.学生返校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接触其他人员。

3.学生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4.学校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学生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刻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5.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6.校方对因病误课的学生开展网络教学、补课,对于因病耽误考试者,应安排补考,不应记入档案。


二、 养老院防控指南

疾病流行期间建议养老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原则上不接待外来人员走访慰问,老人不能离院外出,不再接收新入住老人,必须外出的老人,回到养老院后应密切观察。

1.日常预防措施

(1)确保工作人员和护养老人掌握相关知识,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建立老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每日开展晨检和健康登记。

(2)工作人员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去医院就诊排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后,方可重新上岗。

(3)建立探访人员登记制度,如探访人员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应拒绝其探访。所有外来探访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至少每半日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不宜开窗通风的,应配备机械换气通风设备。冬季开窗通风时,应注意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感冒。

(5)倡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6)预备隔离房间,以供未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隔离治疗使用。有症状的老人应及时予以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老人。


三、办公场所防控指南

1.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2.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4.保持办公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5.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6.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


四、交通工具防控指南

1.发生疾病流行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岗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每日做好健康监测。

2.公共交通工具建议配置体温计、口罩等物品。

3.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清洁与消毒频次,做好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和标识。

4.保持公共交通工具良好通风。

5.保持车站、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6.做好司乘人员的工作与轮休安排,确保司乘人员足够休息。


五、公共场所防控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1.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不要带病上班。

2.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4.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5.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6.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7.疾病流行地区,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六、 居家隔离防控指南

1. 居住空间安排

(1)可疑症状者需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拒绝一切探视。

(2)家庭成员应生活在不同房间,如果条件不允许,应至少保持1米距离,分床睡。可疑症状者应减少活动,限制居住空间,确保需要共用的空间(如厨房和卫生间)通风良好(保持窗户持续开放)。

2. 照顾者安排

最好固定一位家庭成员照顾,这位家庭成员应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慢性疾病。

3. 防止传播

家庭成员与可疑症状者在同一房间时,都应该佩戴与面部严密贴合的医用外科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

4. 污染物的处理

使用过的手套、纸巾、口罩以及其他废物都应该放在患者房间专用的垃圾袋里面,标记为污染物再丢弃。

5. 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居家隔离并及时就医

(1)出现呼吸困难(包括活动后加重的胸闷、憋气、气短)。

(2)出现意识问题(包括嗜睡、说胡话、分不清昼夜等)。

(3)腹泻。

(4)高烧超过39℃。

(5)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

微信图片_20210119213257.png

第三篇:通用指南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就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制定本指南。

(一)有关于口罩的使用:

1.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和集中学习、活动的在校学生,随身备用口罩

3.宿舍内、户外空旷场所、通风良好工作场所,可不佩戴口罩,或视情况佩戴非医用口罩

4.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5.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二)推荐的口罩以及适用对象:

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2.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3.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4.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三)口罩使用完毕后的处理:

1.对于平时外出使用的普通口罩,一般作为生活垃圾直接处理和清理丢弃即可。

2.如果去了有传染风险的地方,例如医院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这时所佩戴的口罩都应该作为医用垃圾丢弃。在家可以把口罩放在塑料袋里,可以灌上相应的液体如水,防止发生蒸发的作用,用水分粘附病毒,扎进塑料袋口之后进行丢弃。

3.在医院工作人员使用的口罩都要作为医用垃圾进行处理。

(四)佩戴方法:

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用口罩抵住下巴;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尽可能舒适;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向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医用一次性口罩,蓝色面朝外,白色面贴口鼻。

二.洗手指南

我们的双手不可避免的要接触一些公共物品,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而这些物品表面就有可能携带病毒或者细菌。如果不注意手部卫生,就有可能把病毒“送”入人体。因此,彻底的洗手就有可以有效的降低感发生的可能性。

(一)洗手步骤: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七步:一只手的手掌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部分,旋转揉搓,交换双手。

(二)保持手部卫生

1.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2.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清洁手部;

3.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三)注意事项

    1. 如果使用肥皂,肥皂应保持清洁和干燥。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如使用替换装,每次分装前要将容器清洁消毒。

    2.洗后的手不要在衣服上“蹭”干,提前准备好干手纸、干手毛巾或烘干机。

    3.如果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请留意产品说明中“开瓶后使用”的有效期,一般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超过30天。

三.心理调控指南

(一)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或QQ群向教职员工和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类文章等;

2.利用校园公告栏、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宣传手册发放等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疏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来帮助学生恢复规律学习生活、获得稳定感;

2.提倡学生维护人际交往,通过远程方式与家人、朋友、同学等保持积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获得情感支持;

3.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热线,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利用心理热线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系统。

(三)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1.多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2.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

 3.家长和子女之间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

 4.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