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室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语文教研室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公共基础课在高校知识体系中属于隐性的思政课程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正处在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期,所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20211029日上午在立德楼504室,语文教研室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展开了专题教学研讨。

李小林老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元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着很多的关联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结合课程特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明确要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例如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孝的内涵与现代阐释、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等。力求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人文知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传递人文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

厉亚平老师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大学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汉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到大学语文的知识中,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管鲍之交”中管仲幽囚受辱,然后转而侍奉齐桓公,被舆论斥责,不奉行“士可杀不可辱,忠臣不事二主”,是为了建功立业,振兴齐国。从历史来看,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爱国志士,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为国情怀以及春秋时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知友情、懂得管鲍二人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以及追寻家国大义的情怀。

丁杭老师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着力在于课程设计。心理健康课与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紧密相连,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以课程思政理念完善课程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标杆。比如在心理健康概述的教学目标中,挖掘家国情怀,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在自我意识的课程设计中,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自我探索,发扬自身优点,融入自信、友善与合作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信与自谦、独立与合作、友善与自爱等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中培养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融入法制、道德品行和友善等思政元素,培养基本的法律意识等。

于勇老师谈到,《国史党史》课的思政元素重在增强课程的时政针对性和吸引力,从供给端发力,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因人施策”,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调整授课方式,如在航海类专业的课堂上可以突出融入航海精神,近现代航海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党史国史的内容相结合,将其作为史料的有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已经掌握较为系统的国史党史基础知识的偏文科、管理类学生,可注重在历史事实阐释的基础上,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价值观进行逻辑推导,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觉得“有理”。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更立体更生动的走进学生心中,与其专业课相融相通,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也是能够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公共基础课的人文性有利于浸润思政教育的政治性,针对各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尽可能在各学科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