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照征途 星火实践绘新图|航海学院党支部组织星火社会实践团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引言:
星火传承映初心,红色基因砺新程。在2025年"学雷锋月"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恰逢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与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交汇的重要节点,航海学院党支部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志愿精神"为主线,深挖沂蒙精神这一"精神富矿",组织星火社会实践团奔赴革命老区,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擦亮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星火社会实践团红色研学成员合照
3月21日,在航海学院党支部"党团联动、学践融合"的统筹部署下,由党支部苗世正、薛强两位党员教师带队,团总支选拔培养的8名大学生骨干组成的研学团队整装出发。这支以"党支部举旗定向、团总支赋能保障、团员先锋引领"为特色的研学队伍,沿着"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红色脉络,开展为期一整天的沉浸式研学,将学雷锋志愿服务与革命精神传承有机融合,以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用行动诠释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图1:实践团成员集合
图2:团队到达沂蒙红嫂纪念馆
踏红色故地,悟革命初心
现在,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前往沂蒙革命老区,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汲取成长力量吧!
第01站
沂蒙红嫂纪念馆
3月21日,研学队伍踏上了沂蒙革命老区的土地。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沂蒙山区孕育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红嫂纪念馆正是这一精神的鲜活载体。
星火社会实践团全体
研学成员在红嫂纪念碑合照
红嫂故事概述:
1941年冬,在日伪军的突袭包围下,山东纵队司令部损失惨重,撤至山东临沂沂南地区,与日寇进行顽强抵抗,以明德英、祖秀莲为代表的广大女性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纪念馆雕塑
活动前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红嫂事迹,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广场上巨大的浮雕生动的展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图1:红嫂纪念碑石刻《无私奉献》
图2:红嫂纪念碑石刻《军民同心》
在苗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依次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展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一幕幕复原的场景,无声诉说着“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大爱。
实践团成员讲述红嫂事迹
实践团成员邵佳宁同学驻足于“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展板前良久:“她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86名革命后代,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4个孙子因营养不良夭折。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抉择,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解说,成员们了解到沂蒙红嫂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她们对革命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地区的妇女不仅组织运送军需物资,还亲自上阵护理伤员,展现了女性在战乱中坚强与柔情并存的一面。
支部党员教师薛强感慨:“红嫂们用柔肩担起家国重任,她们是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育人实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观纪念馆后,实践团成员在红嫂家乡进行实地参观,通过沉浸式体验,带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用”的问题,在红色村落中寻找答案。
实践团成员在红嫂家乡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
第02站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如果说红嫂纪念馆展现的是人民与军队的血肉深情,那么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则用铁血荣光书写了革命战争的壮烈篇章。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主建筑
孟良崮战役概述:
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经3日持续的激烈战斗,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
孟良崮战役纪念雕刻
走进纪念广场,三座巨型建筑映入眼帘,走近建筑后发现,两座红色建筑外墙镶嵌数万枚子弹壳,据记载,仅华东野战军在此役中便消耗子弹354万发、炮弹3.3万发。实践团成员们抚摸着一颗颗子弹壳,又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战士冲锋的年代。
实践团成员抚摸主建筑墙战争的“痕迹”
站在粟裕将军墓前,师生们肃穆而立,依次向革命先烈鞠躬敬献花束,墓后纪念碑上镌刻的2800余名烈士姓名,让所有人屏息凝神。“这些名字背后,是和我们一样年轻的生命。刚才看到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我还看到一家三兄弟都是烈士......”宣讲团成员秦硕哽咽着说。
实践团成员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
随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纪念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孟良崮战役的辉煌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星火社会实践团全体研学成员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合照
第03站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为了切实服务于大众,了解身边“雪藏”的红色故事,航海学院党支部多次与沂南各乡镇联系,在与马牧池乡党团服务人员沟通后,得知了88岁独居老人陈奶奶的情况。星火实践团成员们携带精心准备的生活必需品,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陈奶奶的住所,对她进行了亲切的探望。
师生慰问陈奶奶
访谈纪实:
陈奶奶出生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初期。她的童年在战争的动荡和贫困中度过,她7岁时亲历了日军的暴行,自身落下残疾,也见证了沂南人民团结一致,支持八路军抗战到底的英雄事迹。
战后,陈奶奶积极加入“识字班”,至今每天坚持看书,陈奶奶积极向上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在陈奶奶的全力支持下,她的长子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现在是一名大学教授;她的孙子深受其爱国精神的影响,现在是一名捍卫家国、保护人民的解放军战士。
聆听陈奶奶讲述红嫂事迹并关心
陈奶奶生活状况
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聆听陈奶奶的叙述后,对红嫂精神“扎根人民群众中”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红嫂精神,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陈奶奶展示《毛泽东选集》和陈奶奶
亲手制作的刺绣
通过一下午的沟通交流,实践团成员被陈奶奶这样默默为国家奉献的当代“红嫂”精神感动,得知陈奶奶身体日渐虚弱,无力收拾院子,成员们主动帮助陈奶奶收拾院子、浇水。
实践团成员们帮助陈奶奶收拾院子
夕阳斜照,小院焕然一新。陈奶奶颤巍巍地回屋里拿吃的,硬塞进成员手中:“孩子们,常来啊……”实践团成员曹悦蹲下身子,轻轻擦掉老人衣服上的草屑:“奶奶放心,我们一定会常来,您保重身体。”老人攥着她的手迟迟不肯放开,走至拐角时,回头望,陈奶奶依旧不停地挥手告别。
实践团成员们与陈奶奶合照
陈奶奶挥手告别实践团成员
寻访分享,交流纪实
老师感悟篇
苗世正:
参观纪念馆时,成员们专注的神情,交流分享时热烈的讨论,都让我看到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浓厚兴趣,也让我坚信红色基因定会在他们身上延续。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会将此次研学活动的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学生了解“红嫂精神”的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学生感悟篇
张岩军:
在参观革命文物展览时,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枪支弹药和泛黄书信,让我深受触动。它们是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与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见证,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辈们的遗志。
孙祥奇:
红嫂纪念馆中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让我深知,正是无数先辈的奉献与牺牲,才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康庄大道。红嫂们以柔弱之躯担家国大义;战士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脊梁,这些精神将一直鼓舞着我砥砺前行。
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团誓词
结语:
回顾本次研学活动,星火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不仅对沂蒙红嫂及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将沂蒙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